《文化纵横》8月刊登了一篇名为“明清时期的中国,真是‘闭关锁国’吗?”的文章,作者反对将明清时期局限于“闭关锁国”的标签。作者认为在明清时期,中国对西方的影响广泛,对世界的贡献巨大,这是值得客观尊重的历史事实。作者提出用“自主限关”来描述明清时期更符合历史事实。作者的观点引起了广泛讨论。
我不研究历史,对于哪种提法更符合历史事实,我没有充分的判断依据。下面我将讨论该文中关于“闭关锁国”概念的渊源流变讨论。
1)作者似乎没有区分清楚“概念”和“表述”的区别。概念通常通过语言表述以实现交流,但语言表述和概念并不完全等同。作者提到:“迄今为止,我们尚未在古代文献中找到‘闭关锁国’的表述,它不是中国传统的历史概念。”没有表述就没有相关的概念吗?古代中国没有“哲学”这样的表述,难道就没有哲学概念?作者认为“闭关锁国”是近代词组,那么他根据什么线索在古代文献中寻找这个概念或类似的表达式呢?
2)一般讨论的“闭关锁国”涉及明代以降的事情。尽管明代也属于古代,但它更接近近古。对于近古时期发生的事情或描述近古时期的说法,作者在古代文献中查找相关表述,这种时空错位的溯源是否符合历史学考证的一般做法?
3)概念可能在明清时代有不同的表述方式。概念的溯源不同于表述的溯源,首先需要确定概念的核心义项,然后再搜索包含这些义项的表述,最后考虑这个概念在某个时期是否存在。作者好像没有梳理这个概念的基本构成。例如,为什么朱元璋发布的“禁外藩交通令”不能被视为“锁国闭关”的表述?难道它不包含“闭关锁国”的义项?
4)作者不仅在古代文献中耙梳,“闭关锁国”的外语表述也受到了关注。作者提到德国哲学家和美国传教士的描述,但未提及何种外语单词或词组才算得上“闭关锁国”的对应词,以及如何界定“对应词”的标准。是否有确定的外语“闭关锁国”概念表述?如果有,如何表述?如果没有,作者在外国文献中搜寻的依据是什么?
5)作者分析hermetic isolation 和 seclusion时提到:“从严格学术意义上讲,这种译法存在明显瑕疵,无论是‘hermetic isolation’,还是‘seclusion’,在词源上均强调地理意义上的封闭空间或隔绝状态,而中文‘闭关锁国’则强调人为的政策选择或主观上的保守与封闭,二者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别。”作者提及hermetic的含义,但未说明其在历史学中是否有用途。作者说的seclusion源自seclude动词。seclude通常翻译为“隐居”“使……隔离或独处”。作者未说明为什么将这两个概念仅仅归结为“地理意义”上的“封闭空间”,而非人为政策选择或主观保守与封闭。
6)最后,关于“闭关锁国”作为“嫁接词组”的问题。作者指出:“中文的‘闭关锁国’是近代嫁接词组,是中国既有的‘闭关’与19世纪初在日本出现的‘锁国’相结合的产物。”作者未明确表述“闭关”和“锁国”究竟是概念还是表述。如果是概念,意味着中国没有该概念。如果是表述,那么就说明清末留学日本的学人认为中国拥有该概念,但缺乏合适表达方式。作者应明确引进的是表达还是概念、说法还是做法。作者也提到shutting up的说法,不清楚作者在西方文献中是否找到类似说法来描述中国。
最终,文中结论也值得关注:“站在今天的角度看,是否开放、如何开放、开放范围多大,属于国家主权范围。国内外一些学者简单地斥责国家为‘落后’、‘野蛮’,甚至指责违反国际法,这是站不住脚的。”作者提出了如何开放是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,并指出不开放会导致国家落后,这不只是历史事实,也是领导人的判断。邓小平和习近平都曾强调开放带来进步。历史学家不仅要了解历史事实,还应学习当代领导人的智慧。
2022/08/28